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及控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包装饮用水、纯净水等,还有不少消费者青睐带有“泉饮”“纯净”字眼的包装饮用水。但这些饮用水制品是否一定安全可靠?笔者梳理发现,市场监管部门近期公布的相关食品抽检信息中,包装饮用水频频被检出质量不合格。

那么,铜绿假单胞菌是什么?为什么会在包装饮用水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超标对人体健康有怎样影响呢?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因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水溶性的绿色色素,使伤口与创面呈绿色,又名绿脓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长短不一,呈球杆状或长丝状,成对或成短链排列。菌体一端有一根鞭毛,运动活跃,无芽孢,无荚膜,专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5℃,42℃生长,4℃不生长。


铜绿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水、空气及正常人和动物的机体皮肤、呼吸道和肠道中都有该菌的存在,它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能够产生粘附素、多糖荚膜、内毒素和外毒素等多种致病因子。该菌对化学药物的抵抗力比一般革兰氏阴性菌强,且极易产生耐药性。对消毒剂、干燥、紫外线等理化因素及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易形成生物膜,且形成生物被膜后不易被彻底清除。 


国标《包装饮用水》(GB19298-2014)在微生物限量上,取消了菌落总数和霉菌、酵母等致病菌的限量要求,仅保留了大肠菌群指标,同时增加了包装水产品中最常见的环境污染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指标。因此,监测分析其污染原因并进行有效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在产品抽检时,如果企业生产的包装饮用水被查出铜绿假单胞菌超标,将会面临产品不合格及被处罚等问题,而产品销售后,如果被投诉水的质量存在问题则会丧失客户的信任。那么,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及控制的方法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QQ截图20230504093734.jpg

对于饮用天然矿泉水,虽然大多数研究都否定铜绿假单胞菌天然存在于矿泉水水源中的可能,但从各国限定天然矿泉水水源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法规条款来看,这种致病菌对水源的污染确实存在。


有调查显示,水源水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明显高于成品水,水源水污染可能是成品水铜绿假单胞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况且水源污染不易发现,所以可能对生产造成更大的危害。


QQ截图20230504093801.jpg

铜绿假单胞菌具极强的抵抗力,又可粘附于管道、滤膜、贮水槽及增压泵等中繁殖,简单的冲洗、常规的消毒技术难以对其进行清除。有调查显示,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与水的消毒方式(仅以紫外线消毒)呈现显著相关,臭氧消毒等的实际应用又不佳。


建议


探索更加有效的消毒方式,在使各种消毒剂发挥自身优势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应尽量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同时保证过滤/纯化装置的正常运转。

QQ截图20230504093830.jpg

有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利用水流甚至气溶胶传播时,比其他微生物种类有优势;灌装后产品可能存在外来污染,如来自灌装车间等,铜绿假单胞菌通过交叉污染进入最终产品。简陋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是导致污染的原因之一。


建议


保证加工环境(包括空气净化)、设备和器具的清洁卫生。

QQ截图20230504093852.jpg

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与产品包装方式也有显著关系,曾有厂家从清洗消毒后的包装瓶中检出阳性菌,包装材料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

 


建议


强化包装的清洗消毒工艺,尤其是对周转使用的大塑料桶内壁,必须认真刷洗后再消毒清洗灌装,并防止强力水流冲洗造成铜绿假单胞菌借助水雾扩散。


同时企业应结合自身工艺特点,研究摸索消毒剂应用浓度、处理时间等。

QQ截图20230504093914.jpg

饮用水以铜绿假单胞菌作为污染指示菌,说明生产工艺存在缺陷。排除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水处理环节进入成品的可能性后,认为产品主要是受到生产工艺后半段的交叉污染。很多企业的生产车间内十分潮湿,有利于微生物繁殖,一旦污染,极难根除。当铜绿假单胞菌蔓延至全工序的管道、设备时,交叉污染将防不胜防。


建议


对瓶装水充气或热灌装(仅限纯净水),定期监控水源、包装材料消毒、灌装等重点环节,是预防污染的有效手段。生产企业应通过检验,判断污染来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

QQ截图20230504093942.jpg

现可用于瓶装水铜绿假单胞菌检验的传统生化方法有涂布法、多试管MPN法和滤膜法;为提高检测效率,也可用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等方法进行快速检测和结果初筛。


建议


企业可根据条件开展检验,可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进行日常检验,也可定期送至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来源:综合微信号SMQFOOD